Page 25 - 《党政研究》2023年第3期
P. 25
所产生的成因、表征、后果以及 “破圈”进行详细论述。去冬今春在全球火起来的 Chat
GPT,是否给受众在心理、认知、价值等方面产生 “舒适圈”也是本文探讨的重要内容。
面对社会中可能出现的复杂问题,算法通常会采用一套基本的运算逻辑,即以数字运
算的方式将输入问题进行量化处理,并参考执行人的思想观念进行符合执行人的预期输
出。算法这种参杂受众情感的简单化问题处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被视为是自动化
执行人类意志的计算工具 。而一旦受众对算法类的使用性工具产生依赖,且在时间效果
〔 1〕
的加持下受众自身的自主性与独立性意识将会在算法系统的规训下逐渐削弱,甚至消亡,
将自身困在算法建构的 “舒适圈”内,成为资本盈利系统中的庞大基数之一。
一、算法 “舒适圈”成因
算法并不是单一、静态的,而是动态、优化中的应用,其作为大数据、云计算的结合
体,属于人工智能时代的个性化与智能化的产物 。算法的出现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信息
〔 2〕
生成模式与舆论构成逻辑,受众也由多元价值观的信息接触逐步演变成一元化的信息接
收,然而长时间、重复化的信息接收就促使受众被困在由相似价值观打造的信息堡垒中,
使得算法在受众无意识的状态下被引入其建构的 “舒适圈”中,进而影响受众对政治、
经济、社会的认知与判断。其中算法 “舒适圈”的产生并不是由单一因素促成的,它的
形成是主客观因素的结合,是社会与个人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算法 “舒适圈”形成的客观成因
第一,算法技术的生成逻辑。在数字科技蓬勃发展的今天,人工智能系统与人类的生
活息息相关,并在实践运用中不断深入融合。算法系统在实际操作中通过排列、整合、协
调被当成基础信息值的数据、算法、算力、场景四个单元要素,试图实现将人工智能与云
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结合以智能整个物理社会,发挥智能便利特性为人类搭建出算法
“舒适圈”。依托技术所生成的算法 “舒适圈”主要遵循两种算法建构模式,一是算法技
术运行的内在逻辑,即算法的数字运行规律。算法系统作为人工智能体系中的核心部分,
其以技术性表达为主,在运算中遵循推理方程式本身的逻辑和规则,同时以其特有的导出
机制将决策问题输入系统参照历史实例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生成决策规则或分类器,并
对以此为参照实例作用于后续的问题 。其中算法推荐技术在算法 “舒适圈”的形成中具
〔 3〕
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算法推荐技术,是一种通过人工智能分析和过滤机制对海量数据进行
深度分析、完成信息内容与用户精准匹配的技术 。受众在算法推荐技术的干扰下可能对
〔 4〕
某类信息由最初的模糊印象逐渐加深,进而在内容依赖与需求惯性中建构成舒适圈。二是
算法技术运行的外在逻辑,即技术赋权中的算法控制。错综复杂、普遍链接的互联网延伸
了现实社会权力的行使与操纵范围,当网络成为大多数受众的第一接触渠道时,技术赋权
于算法本身,使得算法过滤系统成为权力挑选的把关人,被认同的社会性信息参杂政治观
念被投入社会整体的信息网中,并在受众间不断传递,发挥其算法中所蕴藏的政治本身的
权力,实现统一、有效的社会治理功能,借助算法大数据,发挥算法传播优势以外部权力
控制的形式打造整个社会看似稳定、和谐的舒适环境。
第二,算法类型的现实应用。算法是以计算实现其功能的,我们解释、预测、处理或
者解决问题都是通过算法进行计算来实现的。所以从目的论角度来看,计算功能的实现情
况也规定着算法的特质,而算法 “舒适圈”的形成也与算法特质与分类相关。依据算法
的本质与特质可将算法分为:有限性算法与递归性算法。有限性算法指从计算功能的角度
对算法的约束,即该算法必须在有限的步骤内解决问题。在算法运用中这需要两个前提条
件:一是可计算,这是对计算对象的性质,意指计算对象原则上可由算法描述。二是能计
3 ·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