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 - 《党政研究》2023年第3期
P. 17
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
〔 8〕
其他一些诸如此类的论述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念的指导下逐渐实化为意涵丰富而明确
的国际关系理念与战略。这些新理念印证了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向更加均衡公正与相互合
作的国际关系转变的可能,为以国家为单位的主体在应对全球公共卫生问题时提供了包容
开放、平等共进的价值观,以创建更加公平、民主与高效的国际环境治理体制。这种新型
的国际关系理念内隐了一个前提,即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蕴含着对生态价值
与人类价值的协调以及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的预见性。
法国思想家德里达在 《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中列举了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不能解
决的包括环境危机在内的十大祸害。他认为,在认识和解决人类所面对的危机包括环境危
机上,不能没有马克思。 就连像海德格尔这样自负的人,也认为胡塞尔和萨特这类伟大
〔 9〕
的思想家都难以触及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 人与自然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最基
〔 10〕
本的关系。自然对人有先在性和客观性,人既是自然存在物又是社会存在物,人能够认识
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在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双向建构和双向生成的和谐共生关系。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马克思对于人与自
然关系问题的诸多认识成果,是马克思辨证自然观、社会历史观、实践唯物主义、环境哲
学以及环境伦理等的有机统一。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既论证了人与环境的相互依
赖、人与自然进行物质变化的辩证关系、生态价值和人的价值的统一,分析了生态环境恶
化对人类的危害性和人的主体能动性对客观自然界的改造,以类哲学的思维方式从整体上
把握人类的利益与自然的价值以及由此形成的客观规律;他又分析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
因,依据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和发展趋势对生态环境演变的未来前景进行了预测,以 “历
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的社会历史观提供了将只关注本国和本地区的发展观向关注别国和
别地区乃至全球整体的发展观转变的视野。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不是单纯的有关
环境问题的看法和观点,而是在深入探讨环境问题的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人与
自然关系问题的理论化和系统化的理性认知,并进而形成的如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
现代化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式。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深入历史本质性之中,以一种 “内在超越”的方式对西
式现代化进行批判,这种批判同时涵纳了解决问题的方向,历史地生成能够实现必然性的
标准。一方面,人与自然关系的 “问题域”不再是围绕工业文明时期以个体、群体或国
家为利益主体的局部问题,而是超越国界、着眼于全人类的共同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全局问
题,需要全人类作为不可分割的维护生态安全、生命安全、代际 -代内公正的行动主体,
共同投身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之中。另一方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及其构建强化了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意识。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形成 “清洁美丽”的世界
必不可少的条件,在 “清洁美丽”的基础上才能重塑以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
开放包容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和世界文明新秩序。重塑的方式不是以一种自然的方式来实
现,而是以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机制、行动来实现,进而共同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
盾,以及作为个体的人与作为整体的 “类”之间的矛盾。“面对全球环境治理前所未有的
困难,国际社会要以前所未有的雄心和行动,勇于担当,戮力同心,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
命共同体。”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体现了中国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
〔 11〕
者、贡献者和引领者的责任担当。概而言之,以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
体,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思想为指导,将影响人民生命健康和生态安全的公共卫生
问题视为超越不同政治制度和不同阶级的共性问题,旨在通过多边合作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共生,保证整个人类永续发展。
5 ·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