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5 - 《党政研究》2023年第1期
P. 45
毛泽东在少年时代就攻读过传统经典,那时他向往和追求的就是 《礼记·礼运》里
描述的大同社会,不仅要在中国建立一个大同世界,而且要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917 年他在给黎锦!的信中写道:“孔子知此义,故立太平世为鹄,而不废据乱、升平二
世。大同者,吾人之鹄也。” 后来毛泽东认识到在中国实现大同社会只能走社会主义道
〔 27〕
路,并指出:“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
康有为写了 《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 可见,毛泽东既吸收
〔 28〕
了传统大同观的精华,肯定了这一传统理想与共产主义理想的契合,同时又也强调经过新
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建立人民共和国,才能实现大同社会,这是对中国传统大同理想的创造
性转化。
新中国成立之前,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发展了传统的均平思想,在农
村根据地实行平均分配土地的政策,将土地问题作为凝聚人民的重要出发点,最典型的就
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收归地主土地为农民所有。平均地权,让广大人民群众从此获得土地
权,拥有主人翁意识和可以实现其自我发展的机会。总的来说,这种平均地权,让每个农
民都能安身立命作主人,就是中国共产党有关共同富裕理念雏形的表现。新中国成立后,
经过 “一化三改造”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的各项建设,为我国共同
富裕的实施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也是对中国传统均平思想的创造性转化。1953 年底 《中
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中首次将 “共同富裕”这一概念提出,该文件
指出:“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 此
〔 29〕
后,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放在了中央全局高度的议事日程中。1955 年,毛泽东又在关于资
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问题座谈会时,适时地对共同富裕的内涵及相关内容进行一定的阐释,
而后不断地对共同富裕这一理念进行蓝图构建,推动相关工作顺利开展。这一时期对共同
富裕的探索,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理
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二)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共同富裕理念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运用
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
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和毛
泽东思想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国情作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新论断,认为社会主义的最终
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首先,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通过 “走出去,引进来”等一系列改革
〔 30〕
开放战略的实践,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我国国内经济社会
得到快速发展,并取得了巨大成就。随着经济上的快速增长,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进一步
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总体快速提升。这些成就也充分显示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其次,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动后富。中国古代均平思想 “本质上是一
种通过调节均衡以达到人们按其身份享受应有的相对公平待遇的中正和谐思想” ,这对
〔 31〕
于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先富带动后富”的政策提供了有益启示。不仅注重均衡发
展,也承认不同社会主体在财富水平中的差异,充分展示出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更展示出我国已朝着共同富裕目标迈进一大步。再次,邓小平同志还提出了著名的 “三步
走”战略思想。三步走战略思想中要求提升国家的经济总量和提升人民的收入水平,同时
还提出建设小康社会这一价值目标。三步走战略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对共同富裕理想目
标最贴近的战略构思,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已经有实实在在的
战略支撑,并已成为国家整体发展规划蓝图。总之,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不仅
3 ·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