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3 - 《党政研究》2023年第1期
P. 43
同富裕优秀思想,同时也为寻求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的共同富裕理念提供文化基础支
撑和价值认同,这正是本文研究的价值所在。
三、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理念中的思想渊源
共同富裕理念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根植于我国几千年悠久的文化之中。不管是古代先
贤对于 “均富贵、齐发展、同享有”的思想,还是近代以来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倡导
新文化运动思想家们对于追求人人平等、和谐社会、国家富强的殷切渴盼,都展现出我国
不同时期人民对于共同富裕的向往与希冀。这些思想不仅反映出我国五千年文化的深厚底
蕴,还深刻折射出我国人民对于共同富裕理念的不懈探索与追求,是新时代党的共同富裕
思想的文化根基。
(一)大同理想
在数千年的传统社会中,大同理想成为历代先贤们所孜孜以求的理想社会。早在我国
古代先秦时期儒家、道家、墨家、农家等对美好大同社会的构想中,就已经蕴藏着共同富
裕理念。其中,最具代表意义的是儒家思想中孔子对大同社会的描述。孔子在 《礼记·礼
运》中开篇提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进而详细描绘天下
为公的理想社会,“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
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
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户外而不闭,是谓大同”。 此
〔 22〕
外,道家 “小国寡民”思想,在 《道德经》中所描绘的 “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
其居。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理想社会模式;墨家 “兼相爱、
交相利”的主张,“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的理想追求;农家许行倡导 “贤者与
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的美好社会,人人劳动,没有剥削,诸如此类都是古代思想家对
大同理想的向往。《吕氏春秋·贵公》指出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东
汉公羊学家何休提出 “衰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观点等均与 “大同”社会相仿。在
此后的历史发展中,近代进步人士面对救亡图存的局面,仍未放弃对大同理想的追求,反
而将其作为人民群众谋求民族独立解放、推动社会变革的有力思想武器。晚清时期,康有
为赋予传统大同理想以新的时代特色,认为实现大同必须 “去九界”,在 《大同书》中系
统阐述了未来人类社会制度的特点和实现途径,要求实现婴幼少儿皆公育公养,老人残疾
者皆有养老院养病院所体恤,描绘了一幅 “无邦国、先帝王、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
“大同”理想社会。孙中山将 “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作为最高理想,在其倡导的三民
主义中多次用大同理想进行阐释,并将大同理想与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理念结合起来,
认为 “共产主义”亦即 “大同主义”。虽然自古以来传统大同理想是历代中国人民追求的
目标,但是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无论是在历代农民起义还是近代资产阶级共和国的
种种尝试,都无不以失败告终,但是传统大同理想中所蕴含的对美好生活与和谐社会的向
往成为中华民族的血脉基因。
(二)均平思想
一直以来,公平、正义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对大同社会的朴素认识,也是中国古
代思想家为缓解贫富分化、维系社会稳定的智慧结晶。早在两千多年前,先秦儒家就提出
均平思想,在 《礼记·礼运》中描述的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就是以公有制为核心
的共有原则,并在 《论语·季氏》中提出 “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主张,其实质在于均衡,
即人人 “各得其分”。 正如朱熹所说 “均,谓各得其分;安,谓上下相安”。 晏子也有
〔 24〕
〔 23〕
1 ·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