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4 - 《党政研究》2023年第1期
P. 44
过 “权有无,均贫富”的思考。近代康有为所构想的大同社会也是公有制社会,即 “去
家去国,天下者为天下人共有之天下”;孙中山倡导 “天下为公”“平均地权”,“民生主
义的事实最紧要的就是均贫富” ,并在均平思想的基础上提出 “均富”目标。此外,历
〔 25〕
代农民起义也都打出 “均平”旗号,反映了民众对均平思想的价值认同。不论是陈胜吴
广起义喊出的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宋朝农民起义 “等贵贱、均贫富”,还是太平天国
《天朝田亩制度》勾画的 “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这一制度中对于土地
的分配的表述以及实现均富的思想反映了古代农民阶级对于平均地权和共同富裕的热切向
往。因此,均平思想一直是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古老话题,折射着人们对人人平等、财产
公有、社会和谐的向往和追求,为共同富裕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尽管传统的均平思想
是在小农经济基础上产生,但依旧蕴藏着许多积极因素,一直影响着我国的社会治理方向
和利益分配方式。
(三)义利观
关于义利问题,我国古代哲学早就有 “义利之辨”。纵观中国历史,一直有着重义轻
利、非义不取等观点。对义利问题的不同回答反映了人们对待利益的不同态度,也是古代
思想家利益观的集中体现。儒家义利观主要体现在重义轻利,儒家思想家在道德与功利的
关系中形成了自己的理性认知,不仅承认利是人的本性欲望,比如荀子认为 “义与利者,
人之皆两有也”,同时也强调在面对利益时要坚持先义后利、以义取利的原则,提出 “因
民之所利而利之”,“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的主张。并且,儒家思想在处理公利
与私利的关系中崇尚先公后私的道德准则。孟子提出 “居天下之所居,立天下之正位,行
天下之大道” ,已然折射出一种大丈夫精神,强调国家利益为重,个人利益的获取应以
〔 26〕
国家公共利益不受损害为前提。董仲舒将道义放在功利之前,要求统治者全心全意考虑义
的问题,而不是自己的功利,提出 “正其谊而不谋其利,名其道不计其功”。此外,还有
生财有道、取之有方的观点。司马迁提出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
主张,管子提出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观点,指出物质基础与精神财
富的关系,强调物质利益对精神文明和个体道德形成的重要性。因此,古代传统义利观以
家庭、国家和人民的群体利益为道德旨归,来探讨义利问题。这些朴素的义利观不仅与现
代集体主义主旨高度契合,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文化力量。
此外,中国古代共同富裕思想还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深厚的民本思想。比如儒
学 《尚书》中提到的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孟子提出的 “民为贵,社稷
次之,君为轻”的主张等等都是经典的民本思想,一直为中华民族所传承与弘扬。这些中
国自古以来就有的大同、均平、义利、民本等思想经过几千年的文明沉淀,在历史不断演
进中逐步淬炼成新时代党的共同富裕思想的文化根基。
四、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理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
几千年来源远流长的大同、均平等优秀传统文化已然内化为一种精神力量渗透在中华
民族的血脉中。因此,当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时,其价值主张与中国人民的天下观、社会
观具有高度契合性,比较容易得到人们的认可和接受。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探索共同
富裕道路不仅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共同富裕理论,也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共同富裕的文化基因继承和发展,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有效转化为新时代
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文化力量。
(一)毛泽东共同富裕理念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
2 ·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