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9 - 《党政研究》2020年第4期
P. 49
义文化繁荣兴盛”为题,明确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分别是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
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梳理可得,十二大至十四大的报告突出强调的是 “社会主义精
神文明建设”,十五大至十七大的报告分别突出了 “文化建设”“文化体制改革”“文化大
发展大繁荣”,十八大和十九大的报告突出的是 “文化强国”和 “文化自信”。话语核心
词从 “建设”到 “改革”,再到 “强国”与 “自信”,体现了国家整体实力的显著增强和
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接近。
(二)从整体形式看,段落结构经历了从无条目到有条目,从粗线条到细线条的变化
段落结构是对章节题目的具体化,体现着思想的内容概要。十二大至十五大的报告中
虽然都强调精神文明建设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但在构成内容中并没
有明确条目。十五大报告此部分内容虽没有条目化,但根据自然段来看是从六个方面进行
阐述的。十六大至十九大的报告,分别从六个、四个、四个、五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十六大报告中之所以是六个条目,一是它将 “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单列为一个条
目,这一条目在十七大时被列入了社会建设板块,十八大、十九大延续了这一做法。二是
将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单独列成条目论述,而后的报告中全部是
合在一条中论述。从这些条目的排序看,如十五大报告将 “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
柱”放在第一条,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十六大报告将 “牢牢把握先
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放在第一条。十七大和十八大的报告将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放在第一条。十九大报告将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放在第一位。从这些
条目的具体内容看,既有保持一致的话语,也有创新发展的话语。如 “加强思想道德建
设”“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十六大和十九大的报告都出现。再如在十五大至
十八大的报告中分别以 “民族精神”“精神支柱”“精神家园”“精神文化生活”为题进
行阐述。这些用词虽然不一,但都强调精神在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也属于一致性
的话语。十九大报告中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在以往的报告中是没有的,属
于创新发展的话语。
三、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文化思想的继承性话语分析
从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的文本看,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领导力量和指导思
想、基本方针与建设方略、思想道德建设与负面现象批判三个方面具有高度的继承性。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领导力量和指导思想
坚持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社会主义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首要标识。改革
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一点上体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十二大报告提
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全党的任务” 。十四大报告提出:“各级党委要认真总
〔 3〕
结改革开放以来的新经验,加强和改进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 十五大报告提出:“全
〔 4〕
党必须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
性。” 十六大报告提出:“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
〔 5〕
的发展繁荣。” 十七大和十八大的报告在文化建设板块虽然没有明确突出党的领导,但和
〔 6〕
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的报告相比,其突出了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及其在文化发展
中的重要地位。十九大报告则不仅强调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而且更加
突出党的领导的重要作用,指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
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关于坚持
〔 7〕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历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均有强调,而且呈现出增强趋势。十
8 ·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