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0 - 《党政研究》2020年第4期
P. 50
二大报告提出:“一切文化建设当然也要在共产主义思想指导之下发展。” 这里用的是
〔 8〕
“共产主义思想”,具有明显的时代痕迹。十三大报告明确提出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努力建设精神文明” 。十四大和十五大的报告中在强调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时要坚持和发
〔 9〕
展马克思主义,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从十六大的报告开始,明确
提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并且强调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最新成果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如十六大报告强调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
主义文化建设。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 10〕
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可以看出,坚持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中国共产党文化思想
的首要的和显著的标识。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基本方针和建设方略
不同时间段文化发展方略强调的侧重点不一样,但有些思想却是一贯的。因此,十二
大至十九大的报告中出现了许多共有词汇。如基本方针方面,始终强调要坚持 “为人民服
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二为”方向源自毛泽
东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问题,1980 年 7 月 26 日,
《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社论指出:“离开了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文艺工作难
道还有其他的目的么?没有,这是我们唯一的目的。” “双百”方针首次作为一个整体
〔 11〕
提出是在 1956 年 4 月 28 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说:“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问题。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
针。” 这两方面的内容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 “两翼”,成
〔 12〕
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思想话语。建设方略方面,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
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文化事业等等,都是
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关于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共有词。有些
话语表达虽不一致,但意思一致。如在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成果方面,十四大报
告提出:“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思想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
果” ;十六大报告强调:“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 。再如
〔 14〕
〔 13〕
文化发展要注重 “社会效益”,十六大报告提出 “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从十七大
报告开始,表述为 “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十
〔 15〕
八大和十九大的报告都沿用了这一提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思想道德建设和负面文化批判
文化发展中既有高雅的正面文化,也有低俗的负面文化,既有积极的先进文化,也有
消极的腐朽文化。因此,提倡和鼓励正面文化,批判和抵制负面文化是执政党文化发展思
想的重要内容。十二大至十九大的报告中对正面思想道德内容的提倡和对负面文化现象的
批判均有提及。十二大报告把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并列,看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
设的两翼进行重点阐释,提出了要重视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建设,同时强调要与 “各种损
人利己、损公肥私、好逸恶劳、‘一切向钱看’、不择手段地追求享受、孤立和打击先进
分子的歪风邪气” 进行斗争。十三大报告对负面文化的阐述是 “克服小生产的狭隘眼界
〔 16〕
和保守习气,抵制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 。十四大报告中强调要 “重视职业
〔 17〕
道德建设”和 “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同时用 “社会丑恶现象”概括了负面文化的表现形
式及危害。十五大报告用的是 “大力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和 “坚决抵
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 这里,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增加了 “家庭美德”。十六大
〔 18〕
报告两个方面都沿用了十五大报告的提法。十七大报告中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增加了 “个人
9 ·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