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6 - 党政研究2019年第6期
P. 12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现代化模式,因为地球没有足够资源支
             撑。必须走自己的道路,对人类有所贡献。中国是用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现代化,与西方现
             代化国家的共性是 “强国的现代化”,区别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是
             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决定的。资本主义 “做蛋糕”不是主力,但 “分蛋糕”有资本,不公
             平。在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中,要努力提高发展的质量,特别要注重收入分配公
             平。未来 15 年是中国能否跨越 “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窗口期,其中高质量发展是关
             键,要特别关注平衡与充分发展。
                  今天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其中,不平衡强调公平问题,不充分聚焦效率问题。实现平衡与充分发展恰恰是跨越 “中
             等收入陷阱”的要害,要兼顾公平与效率。十九大确立的七大战略中,科教兴国战略、人
             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主要解决充分问题,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
             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等主要解决平衡问题。充分与平衡解决好了,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
             发展,才有条件真正跨越 “中等收入陷阱”。
                  (三)在社会领域,要特别重视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在调研中,笔者常请教领导干部:“治理同管理和统治有什么区别?”不少干部回答:
             “我们理解就是将文件中之前用的管理和统治词汇统统换成治理二字。”治理和管理一字
             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坚持系统治理,从政府包揽
             向政府负责、社会共同治理转变;坚持依法治理,从管控规制向法治保障转变;坚持综合
             治理,从单一手段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转变;坚持源头治理,从根本上解决矛盾、防微杜
             渐。管理的权力运行方向是自上而下,治理的运行方向则是上下互动,前者的权威来自于
             政治文件,后者的权威来自于民众共识。
                  社会治理既要重视物质的力量,也要重视精神的力量;不仅要满足需求,也要引导需
             求。迄今国际社会没有形成共识性的指标来衡量社会公共服务能力。但在实践中,普遍认
             可:实现高水平的社会治理要完成从 “人治模式”到契约精神的转型,要实现多元主体
             的合作管理,以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
                  (四)在文化与价值领域,要特别重视精英意识、中流砥柱意识建设
                  精英意识或中流砥柱意识是社会进步的稳定力量、经济发展的驱动力量、文化自信的
             传承力量。对社会主义中国而言,跨越 “中等收入陷阱”的路径与指标要区别于西方国
             家,除了看收入外,要注重公民素质、精神健康、社会责任意识,注重人民的获得感、幸
             福感和满意度,特别要注重领导干部的道德水平、思想境界、使命担当意识,要有真正的
             中流砥柱意识。
                  信仰的本质是价值,价值是多元的,不是一元的,而核心价值就是主义,对核心价值
             效用的衡量不是有没有,而是能不能实现价值共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真正
             做到 “日用而不觉察”;加强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真正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
             活的向往,实现共同富裕、社会治理、中流砥柱意识三者的 “化学反应”。












                                      图 4  跨越 “中等收入陷阱”要实现 “化学反应”
                  2 ·  ·
                 1  6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