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8 - 《社会》2021年第3期
P. 48

城乡关系及其现代化:对费孝通《江村经济》与《茧》的比较

                    《江村经济》中的乡土工业改革已经触及乡土经济的理性化问题。
                费孝通描述了缫丝合作工厂如何一步步从技术到社会组织来推动乡土
                社会的变革;在工厂希望成立一种新的农民合作组织的时候,遇到了真
                正的困难。 人们交纳股金只是为了分红,并不关心工厂的实际运营和市
                场结果, 以及自己作为合作者的责任。 工厂和机器使生产效率快速提
                升,原来 350 名妇女才能完成的缫丝工作,现在 70 人就能胜任。 为了不
                让妇女们闲着,人们又回归传统的家庭缫丝,本应交给工厂的蚕茧被家
                庭大量截留。 人们这么做根本不是基于对丝和茧的市场价格的判断,因
                而并不是一种经济理性的行动(费孝通,2001:196-197)。 在后来的《禄
                村农田》中,费孝通讨论的消遣经济仍是乡土社会经济心态的表现。 通
                过与韦伯所说的理性化问题相比较, 费孝通指出, 消遣经济以减少劳
                动、减少消费来维持一种悠然自得、无所事事的生活,使绝大部分人安
                于现状,甚至能长期忍受缺乏尊严和体面的生存境况,还认为这样合理
                (费孝通,2006:109-113)。     1
                    同时,费孝通注意到当时江村的已婚妇女留在家中缫丝,但是大部
                分年轻一代的未婚女性离开村落, 到城市或城镇工厂打工 (费孝通,
                2001:196-198)。 问题是,她们也许不再回来了。 按照潘光旦的说法,但
                凡能脱离乡土的女性,多属品性、智力、外貌和体质中等偏上者,她们原
                本是乡村未来的希望;失去她们,乡土社会不仅宗族会衰退,族群在品
                性和文化上也将衰落(潘光旦,2000:164-167)。 取消工业化无法解决社
                会的匮乏问题,强制这些离乡的人留在乡村亦不现实。 乡村似乎陷入了
                两难境地。 乡村与现代化之间似乎存在一种紧张关系。
                    《茧》是要解决这个问题的。费孝通恰恰以乡村作为现代性的载体。
                《江村经济》表明,当乡土社会与工厂遭遇时,乡村会发生某些系统性的
                变化。 《茧》则通过呈现以宝珠为核心的一整套亲属制度和社会制度的
                变化,来推演乡土社会可能发生的现代化过程。 它并非一种虚构,而是
                在城市、城镇、乡村、市场的现实条件下,为人物设定了各种初始条件和
                行动边界。 通过对《江村经济》和《茧》的比较,本文试图探讨乡土社会

                1. 费孝通将禄村农家分为甲、乙、丙、丁、戊五种类型,其中丙家为禄村大多数家庭的普
                遍状态。 费孝通对丙、丁、戊家庭的描写充满同情,读者可自行体会,同时他在书中多次
                表达了对消遣经济的反感和批评,参见“有田者脱离劳作”“鸦片的消耗”“升官发财”等
                章节。


                                                                          · 41 ·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