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4 - 201903
P. 214
主观变量解释主观变量:方法论辨析
( 犿狌犾狋犻 狆 犾犲犻犿 狆 狌狋犪狋犻狅狀 ),但这些复杂的处理方法本身还是遵循了同样的
逻辑,即通过统计分析建构不受测量误差影响的变量,以代替原有的受
测量误差影响的变量。
显然,基于这种“变量代替”的逻辑,我们完全可以将处理测量误差
的方法与本文谈到的方法结合起来,即用新生成的变量来代替原来具
有测量误差的变量,然后采用变量测量和数据分析的策略来应对潜在
心理特质带来的选择性偏误。当然,能够这样做的前提是有补充的信
息来源帮助我们矫正测量误差(如同一变量的多个测量,或者多项研究
在分析对象上的交叉)。
七、结语
社会学研究非常关注主观变量的社会影响,同样也注重分析个体
主观倾向的决定因素。但是,当我们用主观变量来解释主观变量时,学
者们往往会因为顾虑到潜在心理特质的混淆效应而对分析结果产生质
疑。尽管如此,方法论上的顾虑不应该成为限制社会学者研究主观变
量之间关系的一道屏障。相反,考虑到“主观解释主观”的分析路径所
具有的独特理论和现实意义,我们有必要严格地审视由于潜在心理特
质所造成的混淆偏误,并思考通过何种手段,尽可能地消除其影响。在
此背景下,本文从理论论辩、变量测量和数据分析三个角度讨论了可能
的应对策略,以期对经验研究者有所启示。
此外,本文对于“主观解释主观”问题中因果关系的方向、敏感性分
析和测量误差等未尽的议题进行了讨论。虽然这些未尽议题仍没有普
适性的答案,但“主观解释主观”依旧不失为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学经验
分析进路。方法论上的困难可以通过方法的改进得以克服,但如果因
为方法上的不足而放弃一整套分析问题的思路,就会变成因小失大。
这不仅会限制社会学经验研究的适用范围,还会阻碍社会学与心理学、
政治学等学科的交叉与互鉴,这在学科融合日益深入的今天,无疑是不
足取的。
参考文献( 犚犲犳犲狉犲狀犮犲狊 )
贺光烨 .2018. 专业选择与初职获得的性别差异:基于“首都大学生成长追踪调查”的发
现[ 犑 ] . 社会 38 ( 2 ): 214-241.
· 2 0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