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4 - 《社会》2017年第3期
P. 174

我国中产阶层的规模、结构问题与发展对策


   群体,本文称之为“收入中产”;另一部分没有达到中产阶层的生活水
   平,但又明显高于低收入阶层的群体,本文称之为“收入中下层”。具体
   的划分标准是:我们将收入为基准线到基准线 3 倍以下的群体定义为
   “收入中产”,将收入为基准线 50% 到基准线以下的群体定义为“收入
   中下层”,将收入为基准线 3 倍及以上的群体定义为“收入高层”。以上
   就是从操作定义上区分的“中等收入群体”与“收入中产阶层”。
       上述收入分层以相对收入作为衡量标准,实际测量的是收入分配
   的情况,即收入结构中有多大比例的人群居于中间部分。本文认为,这
   比绝对的收入或财富标准更能准确地反映社会结构。用绝对的财富标
   准来分析中国社会,相关研究认为中国中产阶层的人口规模和总财富
   都居世界首位。但是从财富分配的结构可以看出,中国底层人群的比
   例非常大,远不是橄榄型社会,而国际上的经济发达体则明显更加接近
   理想的财富分配结构。 6 有学者指出,用相对收入的方法有利于认识和
   判断我国收入结构的整体变化(李培林, 2015 ),特别是有利于进行跨时
   期、跨地域的比较,并能够发现结构性的问题,而这正是本研究关注的
   焦点。
       从职业的角度定义中产阶层,本文采用国际常用的测量社会地位
   的方法,即“国际社会经济地位指数”(简称 犐犛犈犐 ),将分值为 40 分及以
   下的职业划分为“职业低层”(典型职业为“农民”), 41 分至 66 分的作
   为“职业中产”(典型职业为“办公室职员”), 67 分及以上的作为“职业
   高层”(典型职业为“医生”)。
       从教育的角度区分中产,情况比较复杂。一般认为中产阶层需要
   具有大专及以上的教育水平,但是反过来,认为接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
   的人一定属于中产阶层显然是不对的。因此,本文将教育作为判断是
   否属于中产阶层的一种附加指标或参照标准,以是否获得大专及以上
   教育水平为准。
       本文使用的数据是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综合社会调查( 犆犌犛犛 ) 2005
   年、 2010 年、 2013 年的数据,分析的结果根据当年的权重系数进行了加
   权。调查中询问的主要是受访者及其家庭在调查前一年的情况,因此


   6. 甘犁:“中国中产阶级人数已超过两亿,财富太过依赖房产”,引自“腾讯网”( 犺狋狋 狆 :// 狀犲狑狊.
   犺狅狌狊犲. 狇狇 .犮狅犿 / 犪 / 20151117 / 014417.犺狋犿 ),浏览于 2016 年 11 月 28 日。

                                                          · 1 6 7 ·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