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7 - 《社会》2017年第2期
P. 37

社会· 2017 · 2

   念,不应该对它们进行独立的测量,更不用说使用独立测量来考察两者
   之间的因 果 关 系;相 反,关 系 网 络 形 成 于 沟 通 的 文 化 过 程 ( 犕犻狊犮犺犲 ,
   2011 ; 犕ü狋狕犲犾 , 2009 )。 1 根据怀特的理论,行动者之间的关系及相关的话
   语互动或“故事”构成一个网络场域( 狀犲狋犱狅犿狊 ),不同的网络场域之间存
   在竞争性关系,而认同则形成于互动过程的偶然性和网络场域之间的
   竞争( 犕ü狋狕犲犾 , 2009 )。换言之,关系的结构维度与文化维度合二为一。
   当认同在不同网络场域“转换”( 狊狑犻狋犮犺犻狀 犵           )时,认同将通过比较和反思
   而产生观念与意义。在该理论中,文化以流动的方式为社会群体所共
   享,而不是抽象地被设定( 犇犻犕犪 犵犵 犻狅 , 2011 );而社会形态的出现则是行
   动者在不同情境下产生或解除关系所带来的结果。
       对社交媒体大数据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上述理论。例如,
   政治家在意识形态上的相似性能够通过他们共有的推特粉丝进行测度
   ( 犓犻狀 犵犲狋犪犾. , 2016 )。对脸书的研究也表明,政治家及其支持者的在
        ,
   线关系能有效地反映出政治家及其他个人用户的意识形态倾向( 犅狅狀犱
              ,
   犪狀犱犕犲狊狊犻狀 犵2015 )。这些研究表明,在线互动关系与用户价值观之间
   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们可以使用关系社会学的术语将上述研究发
   现转述为:在线互动形成的社会关系构成了不同的网络场域,而用户所
   表达的话语符号在特定网络场域内以及不同网络场域的转换中获得具
   象的社会意义。对推特用户的语言使用的定量分析发现,词用法的频
   率和词尾频率在不同互动社群中存在显著差异,推特用户的语言风格
   也随着沟通对象的转换而发生改变( 犜犪犿犫狌狉狉犻狀犻 , 犲狋犪犾. , 2015 )。然而,
   这一研究仅证明了不同的在线社群存在差异化的文化与认同,但并没
   有从内涵上展示群体互动中产生的文化与观念。
       随着计算社会学的发展,话题模型( 犔犇犃狋狅 狆 犻犮犿狅犱犲犾 )为研究文化与
   观念提供了可利用的手段( 犅犾犲犻 , 2012 ; 犇犻犕犪 犵犵 犻狅 , 犲狋犪犾. , 2013 )。借助话题
   模型,研究者可以通过计算的方法从海量文本中提取有意义的话语框架
   ( 犳狉犪犿犲狊 )。诺林( 犖狅狑犾犻狀 , 2016 )使用话题模型分析政策文本,提取出多维
   度、竞争性的议题定义框架,并进一步考察议题定义框架与外部政策环
   境变化之间的关系。由于话题模型能估算单个文本中各话题出现的概


   1. 对网络与文化关系的另两种理解是:( 1 )网络是文化的传导器;( 2 )网络与文化是两个自主
   性的概念,两者之间相互影响(详见 犕犻狊犮犺犲 , 2011 )。

    · 3 0 ·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