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5 - 《社会》2017年第2期
P. 35

社会· 2017 · 2

   主要从三个视角检视非政府组织的新媒体使用与实践。一是从数字不
   平等的视角考察组织的在线影响力。非政府组织使用社交媒体的可能
   性及方式受 组 织 策 略、能 力、治 理 结 构 及 外 部 压 力 的 影 响 ( 犖犪犺犪狀犱
   犛犪狓狋狅狀 , 2013 ),它们所发布的博文的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博文
   涉及的话题及其线上特征,但较少受到组织的线下特征的影响(黄荣
   贵、桂勇, 2014 )。组织间在线链接的形成过程受组织合法性、离线合作
   关系、临近的地理位置及相同的关注领域等因素的影响(黄荣贵等,
   2014 )。第二个研究路径是从互联网政治的视角考察社交媒体对集体
   行动的赋权功能。现有的案例分析表明,非政府组织使用微博分享信
   息、直播事件发展、与传统媒体或其他用户进行互动、建构抗争话语、动
   员公众的支持,进而促进持续的集体行动,实现非政府组织的赋权(陈
   先红、张凌, 2015 ;陈韵博, 2014 )。对“大爱清尘”的案例分析揭示了劳
   工组织在微博空间的话语竞争方式( 犌犾犲犻狊狊 , 2015 ):一方面,发展另类话
   语来解读工人群体的境遇;另一方面,利用复调式( 狅犾 狔狆 犺狅狀犻犮 )表达来
                                                狆
   合法化组织的工作,并将尘肺病议题政治化。第三个研究路径关注组
   织使用社会化媒体的方式。非政府组织可以使用社交媒体发布信息、
   建设社群、动员公众( 犔狅狏犲 犼 狅 狔犪狀犱犛犪狓狋狅狀 , 2012 ),国外的研究表明,在
                                               ,
   实践中它们主要使用推特进行单向互动( 犔狅狏犲 犼 狅 狔犲狋犪犾. , 2012 )。中国
   的非政府组织使用微博的方式与之类似,但更多地使用非正式语言且常
   发布与组织使命无关的博文( 犣犺狅狌犪狀犱犘犪狀 , 2016 )。
       尽管现有研究从不同的侧面分析了非政府组织与社交媒体使用之
   间的关系,但仍存在一些不足。首先,研究者倾向于将社交媒体看作一
   种工具性资源(影响力、动员手段),并且将用户沟通的形式与内容割裂
   (仅考察网络关系或话语竞争),未能展示组织间社群的整体图景。在
   社交媒体时代,中国的互联网用户内部存在着明显的分化,用户的社交
   媒体使用模式以及他们对社会、政治和外交等诸多议题的在线表达均
   呈现不可忽视的差异( 犱犲犔犻狊犾犲 , 犲狋犪犾. , 2016 ),仅考察社会媒体使用的
   特定个案或特定方面可能会得到片面的结论。同时,社交媒体不仅是
   以信息为 驱 动 的 媒 介,还 是 具 有 多 重 性 和 多 中 心 特 征 的 社 会 空 间
   ( 犉犲狀狋狅狀 , 2012 ; 犆犪狏犪狀犪 犵 犺 , 2007 )。社交媒体的社会空间属性意味着研
   究者需要同时考察用户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嵌入沟通过程的符号、认同
   与文化才能深入理解用户群及相应的在线公共空间。其次,以前的研

    · 2 8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