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3 - 《社会》2016年第4期
P. 213

社会· 2016 · 4

   “日据时期户籍数据库”,运用新韦伯派阶级分类法,将当时的台湾地区
   民众分类为 4 到 7 类阶级位置,分析不同出生世代的阶级结构,并以
   犕犖犔 统计模型估计其阶级流动的几率。研究发现,无论在农业部门还
   是工业部门,尤其是 1895 年后的出生者,其无产阶级化的趋势更明显,
   而且糖业资本集中发展的中南部地区比北部地区更为明显;其次,工业
   部门的本土雇主与自雇者大幅减少,显示日本的垄断资本对台湾地区
   本土资本的竞争优势导致台湾地区工商业部门的无产化;第三,农业部
   门人口比例衰退的趋势在 20 世纪 20 年代之后逐渐稳定下来,可能是
   “米糖相克”与家户生计逻辑所造成的结果;第四,在总督府的产业政策
   限制下,台湾地区的专业管理阶级或资本家在子女分户时,仍经常划分
   农地给后嗣,造成工业部门人口回流农业部门的特殊现象,然而农业人
   口却明显难以流向工业部门。
       研究显示,台湾总督府歧视本土资本与以发展农业,尤其是以扶助
   日资垄断的糖业为主的相关政策,严重压制了台湾地区资产阶级与中
   产阶级的成长,以及整个社会的阶级流动,导致当时年轻人口无产阶级
   化,也间接解释了 20 世纪 20 年代工农阶级运动形成的社会基础。矢
   内原忠雄( 1985 : 96-97 )以后的学者注意到, 1925 年彰化“二林事件”
   后出现农民抗争风潮,争取民主的台湾民众党政治路线逐渐“左倾”,在
   蒋渭水领导下进行工人组织与串联, 1928 年成立台湾工友总联盟,同
   年台湾共产党成立,其中许多领导人是受过新式教育的“左派”青年(陈
   翠莲, 2013 ),这个青年世代面对的是对殖民地人民的制度歧视与落入
   无产阶级的处境。尽管这些运动组织四分五裂,各地爆发的农民与工
   人抗争却如燎原星火,总督府因为无法承担阶级斗争恶化的风险而粗
   暴镇压。从历史比较的观点来看, 20 世纪 30 年代总督府对台湾地区
   工农革命的忧虑不全是空穴来风( 犕狅狅狉犲 , 1966 ; 犛犽狅犮 狆 狅犾 , 1979 )。
       20 世纪 20 年代后台湾地区农业部门的阶级结构变化较小,工业
   部门是否出现无产阶级化的现象?相对于以农业部门为主的文献,我
   们认为工业部门无产化的趋势与农业部门的家户生计经济逻辑并存而
   不矛盾( 犔犲狑犻狊 , 1954 ),在总督府系统性协助日资的制度限制下,矢内原
   忠雄的“无产化理论”仍符合工业部门的现实。其次,我们也同意所谓
   殖民地化或依附型低度发展下,台湾总督府限制本土工业资本发展是
   导致农业部门阶级结构相对稳定与阶级流动停滞(或小农顽存)的主要

    · 2 0 6 ·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