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3 - 《社会》2016年第4期
P. 183
社会· 2016 · 4
及 犛牔 犠 指数两种幸福感测量。例如,对 2005 年来说,上海市的幸福
感第一差异等于 2005 年上海市整体幸福感(均值/ 犛牔 犠 指数)减去
2003 年整体幸福感(均值/ 犛牔 犠 指数);江西省的经济发展水平长期
(
(
差异等于 2013 年江西省的 犔狅 犵狆 犮犌犚犘 )减去 2003 年的 犔狅 犵狆 犮犌犚犘 )。
表 4 展示了基于两种幸福感指数的短期和长期变化的分析。首先
是幸福感均值,第 1 列显示经济水平的短期变化和幸福感的短期变化
之间有显著的正向相关,在 2003 — 2013 年,若某一省份的经济水平与
上一调查年相比有所增长,该省的整体幸福感也同样有所增长。这种
短期差异之间的正向相关与前文基于横截面集合层面数据的发现类
似,也与已有研究的发现一致( 犠狌犪狀犱犔犻 , 2013 )。第 2 列是长期变化,
显示在经济发展迅速的十年期间,经济的增长对幸福感变化没有显著
影响。尽管在长期变化模型中样本量只有 30 对变化,增加了系数的标
准误,但与短期变化模型相比,长期变化系数的大小也实质性地降低
了,这说明长期变化相关的不显著也许并非是由过小的样本引起的。
尽管本文使用的数据涵盖的时间不足够“长期”,但也发现了经济水平
变化对幸福感变化没有显著影响,因而为“幸福感悖论”提供了强有力
的支持证据。第 4 、 5 列采用了 犛牔 犠 幸福感指数得到了同样的结论。
因为 犆犌犛犛2003 仅包含了城市样本,与后面年份数据并不完全可比,我
们删除 犆犌犛犛2003 ,再重复了长期差异的相关分析。如第 3 、 6 列所示,
即使将数据的时间跨度缩短为 8 年( 2005 — 2013 ),经济水平的“长期”
变化与幸福感的“长期”变化之间的相关仍然不显著,该发现对于均值
或 犛牔 犠 指数作为省份幸福感测量的模型同样适用。这与之前基于
中国局部地区样本的相关研究结果相吻合(邢占军, 2011 )。
综上所述,尽管在 1 — 2 年的短期内,经济水平的变化与幸福感水
平的变化之间仍有显著的正向相关,但与“幸福感悖论”假设的期望一
致,在十年内,各个省份的经济水平变化对幸福感水平的变化没有显著
影响。图 4 展示了经济水平变化与省级人均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这
种“长期内财富增长并未显著提高幸福感”的现象与伊斯特林提出的
“幸福感悖论”是一致的。
五、结论和讨论
本文使用 犆犌犛犛 ( 2003 — 2013 )的集合数据,为伊斯特林在四十年前
· 1 7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