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 - 《社会》2014年第5期
P. 15

社会· 2014 · 5

   1990犪 : 76 ;耿艳鹏, 1996 : 42 )。富裕的家境使曾天宇从小受到良好的教
   育,而兄长的影响、时代的潮流以及新式学校的氛围促使他走上了革命
   的道路。
       辛亥革命前曾天宇在万安县立高等小学就读。 1910 年万安县立
   高小的执事由留日回来的萧炳章担任,而萧炳章当时的秘密身份为同
   盟会万安县分部部长。 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时,萧炳章和县立高小另
   一位老师刘振群等在万安组织了学生军响应革命(江西省人物志编纂
   委员会, 2007 : 359 ;童扬藩, 1986 : 54-55 )。从曾天宇后来与萧炳章及
   刘振群的密切关系可以推断,曾天宇当时很可能参加了万安的学生军。
       由同盟会领导的辛亥革命行动建立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之上———反
   清,而这个目标一达到,革命团体原有的分歧就凸现出来,革命联盟也
   随之解体(李剑农, 2002 : 322 )。民国建立后,各个政治派别曾幻想辅佐
   某一军阀逐渐过渡到议会政治,或者通过合纵连横实现新的统一,结果
   都宣告失败。而随着反对日本“二十一条”运动的开展和“五四”运动的
   爆发,国内民族主义情绪日益高涨。因此,到 1924 年国共合作时,社会
   各界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共同目标,即“反帝、反军阀”。在这个新的奋
   斗目标中,“五四”一代学生是革命的生力军,也是 1921 年成立的中国
   共产党、 1923 年成立的中国青年党和 1924 年重建的中国国民党竞相
   争取的对象(吕芳上, 1994 ;王奇生, 2010 : 66-101 )。曾天宇正是在这
   样的背景下完成他的中学和大学学习的。
       曾天宇 1913 年进入南昌心远中学读书,与张国焘同班(薛隆基,
   1991 : 129 )。心远中学是江西著名教育家熊育的家族创办的私立中
   学,注重科学和英文,教学质量很高。熊育本人思想较为开放,坚决
   反对袁世凯称帝。因此,心远中学具有两种传统:追求科学知识和热心
   于国事(程天放, 1986 : 12-25 ;张国焘, 1980 : 30-32 )。曾天宇在这里
   更多接受了后一种传统的熏陶。
       1917 年曾天宇中学毕业后,到 日本 早稻 田大 学留 学(钟家 柱等,
   1985 : 16 )。他去日本留学直接受到留学日本并曾在万安高小任教的
   萧炳章和刘振群的影响。萧炳章 1913 年再度留日时就读的正是早稻
   田大学(江西省人物志编纂委员会, 2007 : 359 ;童扬藩, 1987 : 16-17 )。
   当时,日本是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国产生影响的重要策源地(李博, 2003 :
   79-103 ),而早稻田大学更是人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影响中国留学生

    · 8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