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 - 《社会》2014年第5期
P. 11
社会· 2014 · 5
最基层的党支部的运作,并没有对位于党的高层组织与基层组织之间
的中间层级的党组织的运作展开深入研究,而仅仅涉及各级党组织之
间联络不畅的问题。王才友( 2013 )以江西省委为中心研究了江西暴动
的策动与终止,但他的研究视角也未能触及省委以下的中间层级党组
织的运作,而中间层级党组织的运作是研究中共组织形态的一个关键
环节,大革命后各地武装暴动的兴起和根据地的创建正是依赖中间层
级党组织的具体领导。 2
在对中共中间层级党组织的研究中,地方精英论是一种比较流行
的视角。此视角始于美国学者范力沛( 犔 狔 犿犪狀犞犪狀犛犾 狔 犽犲 )所提出的“根
据地研究”范式,这种范式认为中国共产主义革命的推进取决于地方干
部能否灵活地根据不同的地方情境来实现中央的政策(范力沛, 1985 ;
犎犪狉狋犳狅狉犱犪狀犱犌狅犾犱狊狋犲犻狀 , 1989 )。在这种范式的影响下,韦思谛( 犃狏犲狉犻犾犾 ,
1995 )对江西苏区的研究、陈耀煌( 2002 , 2003 , 2004 )对鄂豫皖苏区及闽
西苏区的研究都指出,中共之所以最初能够在乡村社会发动革命,其重
要的依靠力量是出身当地精英家庭的革命者。这些地方干部既是苏维
埃革命的推进者,但在革命危及地方利益时也可能与作为党的利益化
身的外地干部发生冲突。何友良( 2009犪 , 2009犫 )对江西地方领导群体
和外来领导群体的划分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这种范式的影响。地方精
英论将地方史和社会史带入中共党史研究中,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共中
间层级的组织形态,并重视对地方党组织中身份群体的辨识。但是,机
械地划分地方干部与外来干部,用利益来解释地方干部的行为动机及
其与外来干部的纠葛,都过分简化了地方党组织当时所面临的极其复
杂的生态。
“ 八七”会议后,中共一方面为克服陈独秀时代所谓“家长制”的影
响,强调加强党内民主,使党的下层群众能够参与党的一切工作与政策
的决定(中央档案馆, 1989犫 : 290 , 473-474 );另一方面为克服政令不畅
2. 中共早期的组织层级及名称有较频繁的变动。基于本文的研究时段,我们按照 1927 年 6
月 1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决案》来划分中共的组织层级:高
层组织是指中央和省委两级,中层组织是指市委或县委,而基层组织是指区委和基层党支部。
这一党章修正案虽然取消了以往党章中所规定的特委组织,但事实上,在 1927 年到 1928 年
各地组织武装暴动时,又普遍成立了若干隶属省委领导的特委,有些地方还成立了隶属特委
领导的行动委员会。我们将这些特委和行动委员会也视为中间层级的党组织。感谢黄道炫
和杜丽红在这个问题上对我们的提醒。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