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1 - 《社会》2013年第3期
P. 161

社会· 2013 · 3



















                             图 1 :公共参与动员和联络的机制与特性

                 本文认为,在那些依靠“共识”和“公共舆论”发挥作用的公共参与
              事件中,它们更多的是基于“互联网虚拟社区”的联络和动员,包括意见
              领袖的转发、发表意见和意见扩散等。它是一种“媒介性渠道”,也是一
              种“公共渠道”,前者意味着它不依赖于面对面的联络和动员,能够在没
              有组织网络的情况下,将跨越阶层、职业和地域的社会行动者吸引到同
              一个公共事件中,从而引发较为广泛的公共参与;后者意味着它有着
              “公共”的影响力,在虚拟社区中有着代表“公共”的显示度和影响力。
              这种参与或深或浅,可能只是间或性的,甚至只是“深度围观”,但对于
              塑造公共舆论,向政府施加公共压力,彰显公民社会力量发挥了重要作
              用。不过,在完全依靠公共舆论发挥作用的“公共焦点事件”中,它往往
              缺乏转化为实际参与行动的行动力和持续性,它的影响力也因缺乏实
              际行动力而意味着在没把事件“闹得够大”的情况下会大打折扣。
                  与这种以虚拟社区为主的联络机制不同,在社团缺位的情况下,人
              际网络作为一种面对面的私人渠道,因其较为紧密的组织性和同质性
              而成为一种替代品,推动了公共参与的行动力和持续性。虽然它在推
              动更广阔的社会合作上存在一定局限,不过,基于人际网络的动员可使
              参与群体共享更为接近的行动目标,一方面能够使得行动者不断发掘
              共同感兴趣的议题,从而不至于很快各奔东西;另一方面,还使参与行
              动的“起头人”更容易动员和推动持续性的参与行动。另外,在政治系
              统仍然较为封闭的情况下,在不通过游行、示威等公共表演来吸引公众
              参与的情况下,较为开放的城市公共空间提供了公民通过参与行动发挥

              · 1 5 4 ·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