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0 - 《社会》2013年第3期
P. 160

人们如何卷入公共参与事件


                  广州市古建筑的,也提到了恩宁路。广州、中山、佛山、汕头、湛
                  江都来了,都发言,我都没时间发言了……(张伯, 20110520 )
                  在张伯看来,展览既吸引了媒体的报道,扩大了公众关注,又吸引
              了其他地方涉及房屋拆迁的居民,共同讨论,交流经验,非常有意义。
                      我们这么弱势怎么办?就靠媒体,就靠我们团结,希望能
                  感动有良知的干部。不能硬干,一下子给您判个扰乱治安罪,
                  我们五年了,很有经验了。(张伯, 20120517 )
                  四、讨论


                  在恩宁路改造事件中,行动起来参与其中的不仅是恩宁路居民,许
              多并非直接利益相关的社会行动者也或深或浅地卷入其中。在这个过
              程中,影响政府决策的因素不是人们成功地利用体制内的“关系”疏通
              政府,而是广泛的公民参与所展现的公民力量对政府所施加的压力。
                  单从人际网络难以解释原本并不相识和空间上并不相邻的人们如
              何卷入到这种公共参与事件中来,恩宁路改造案例中非直接利益相关
              者的参与无疑是由于虚拟社区的存在才成为可能。公共媒体的深度报
              道激发了潜在的参与者,这些参与者因虚拟社区的存在而得以找到志
              同道合者。不过,这种基于虚拟社区的参与力量如何转化为现实的行
              动力和影响力,已有研究大都认为,虚拟社区主要通过公众的关注和讨
              论形成“共识”和“舆论压力”,从而发挥其影响力;那些转化为持续实际
              参与行动的网络动员主体往往是有共同利益诉求的维权群体,其行动的
              持续性有赖于议题本身的可持续性。与这些研究不同,恩宁路改造中的
              公共参与案例提示我们,基于虚拟社区的公共关注和讨论能否转化为现
              实的公共参与行动与线下的“联络动员机制”及其特性密切相关。
                  本文借用斯诺等人( 犛狀狅狑 , 犲狋犪犾. , 1980 ; 犞犪犾犪犪狀犱犗 ’ 犅狉犻犲狀 , 2007 )
              对于媒介性( 犿犲犱犻犪狋犲犱 )渠道、面对面( 犳犪犮犲狋狅犳犪犮犲 )渠道以及私人渠道、
              公共渠道的两维划分机制(参见图 1 ),对恩宁路改造事件中不同联络
              动员机制及其特性进行了区分。在这个划分中,传统媒体和互联网门
              户网站更多地在于信息的传播,创设公共议题,推动局部事件公共化,
              从而 构 建 吸 引 公 民 参 与 的 基 础 ( 犑犪狊 狆 犲狉犪狀犱犘狅狌犾狊犲狀 , 1995 ; 犅犪狉犽犪狀 ,
             2004 )。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们构成了公共参与行动的基础而非具体的
              联络机制。

                                                                    · 1 5 3 ·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