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0 - 《党政研究》2023年第6期
P. 40
价值的认同、道德规范的认可和文化理念的内嵌,社会就不会因为主体的对抗性价值、对
立性行为而导致行为间的相互消耗和抵消,社会合力的结果就会与主体的意志指向相一
致,从而真正实现 “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真正体现马克思所说的 “美的规
律” 。
〔 7〕
综观人类文明史,文化从横向决定着 “人以群分”,从纵向决定着各自不同的传统。
特别是在物质生产领域越来越现代化和趋同化的今天和未来,不仅是个体的人,更重要的
是群体的人,如何界定自己还是自己,如何使自己仍具有独立存在和发展的价值,这个时
候,文化的主体性,即 “文化意义上的自我”就变得格外重要。由此看出,建立和提升
文化的主体性,无论对于一个民族,还是对于整个人类,都是具有战略性、使命性的责任
和担当。习近平总书记顺应了这一历史规律,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
主体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之所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 “更为完善的制
〔 8〕
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增强
〔 9〕
和拥有了文化自信,而这种文化自信就源自于我们的文化主体性。基于文化的主体性和文
化自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了更加强大的引领力、凝
聚力、塑造力、辐射力。
二、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中国大地上的伟大实践是建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文化
主体性的主体力量和肥沃土壤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主体与主体性有着明显的区别,尽管主体是主体性的前提和
基础,但并不是所有的主体都能够自发产生并具有主体性。主体性主要体现为主体的独立
性、主动性、自觉性及其由此形成的影响力。文化作为一种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文化的
主体性就必然表现为在独立性、主动性、自觉性、自为性基础上对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所
产生的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从而使得文明、文化立得住、行得远。习近平
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文化,新时代我们
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
主体性。这一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 。这一理论
〔 10〕
论断科学揭示了新时代巩固文化主体性的主体力量、实践根基,为我们理解和把握新时代
中国共产党人文化主体性提供了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文化主体性的建立体现出鲜明的独立性、自觉性、自为性。这首
先源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建设和对文化建设的全面领导、极端重视,中国共产党
始终是文化主体性构建、巩固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文化,新时代中国共产
党人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基础上增加了文化自信,形成有机统一的 “四个自
信”,“四个自信”不是简单的数字相加,而是根本的结构性变化,成为了一个有根有魂、
有源有流的有机整体。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文化自信是更重要的自信,道路自信、理
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归根到底还是文化自信。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把文化自信作为更
〔 11〕
重要的自信提出来了,而且以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担负起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历史
重任,形成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
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新时代文化的大繁
荣大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文化建设上的独立、自觉、自为,始终站
在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促进中华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根本立场上,始终坚守文化繁荣
发展的正确方向,牢牢掌握意识形态乃至整个文化发展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为中
8 ·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