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9 - 《党政研究》2023年第6期
P. 39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文化主体性的哲学意蕴
主体性是一个关于人与对象及其人与自我关系的重要哲学概念,它要解决的是人从
“物我一体”到 “物我相分”后人类自我身份的确立、认知、认同问题,以及解决如何在
主体与客体的辩证运动中进一步建构主体自我完整性的问题。马克思在 《 1844 年经济学
哲学手稿》中反复阐述了人的主体性问题,指出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动物没有主体
性,没有自己与世界关系的意识,是 “物我不分” “物我一体的”本能性存在。换言之,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
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固有的尺度运用于对象。” 马克思在这里揭示了人区别于
〔 2〕
动物的重要特征就是能够把自我的尺度与对象的尺度区别开,并知道如何把两个尺度统一
起来。马克思由此指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 。可见,主体性首
〔 3〕
先表现为把自我与对象区别开来,承认自己的独立性。人的主体性的基本特征就是独立
性、自觉性、有意识性,他知道自己与对象的关系中自己的地位、自己的目的及其如何处
理自我与对象的关系以实现自己的目的。人的主体性绝不是如唯心主义所说的那样是人固
有的,而是在实践中不断生成的,也正是在实践中不断提升的。马克思指出,“整个所谓
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 ,所以
〔 4〕
说人的主体性及表现出来的独立性、自觉性、主动性等都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形成的。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唯物史观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反复强调了 “现实的人”才是唯
物史观的出发点。在阐述 “现实的人”的时候,马克思恩格斯阐发了这样一种观点,即
“现实的人”首先进行的活动是满足吃穿等物质需要的生产活动及其种族繁衍的人口生产
活动,但最后强调 “人还具有 ‘意识’”。 意识的产生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具有标志性
〔 5〕
意义。这种标志性意义决不在于它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更重
要的是因为人类精神从此有了相对独立性,彰显了人的文化主体性。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
出,自从意识诞生以后,人们 “不用想象某种现实的东西就能现实地想象某种东西” 。
〔 6〕
正是因为意识具有了离开现实的对象就能够进行现实的想象,从此人类拥有了相对独立的
甚至是越来越独立的精神世界,而这个精神世界的核心就是人的精神的独立自主性及由此
而来的对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思考和回答,开始成为一种文化的主
体,成为意义性的存在。马克思主义对于意识的这种理解在坚守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充分彰
显了辩证法的革命性、批判性。
文化的自主性虽然基于人类实践而形成,但这种自主性一旦形成就具有高度的稳定性
和传承性,从空间上它逐步成为某一群体的价值取向、精神纽带并产生出其他力量取代不
了的凝聚力、辐射力,而且从时间上它也演变成为一个群体的精神血脉和文化基因,并产
生出巨大的传承力量和延绵动能。正是因为文化主体性的这种社会作用和动力功能,以至
于它越来越明显地塑造着社会中的个体和个体构成的社会,所以哲学家们大都把人定义为
“文化的存在”,人的塑造也就成为了 “以文化人”。从人类历史的长河考察,不同民族的
文化及文明,其主要区别和特征就在于文化的主体性呈现出它们自己的特征,即主体精神
世界的独特价值追求、独特道德观念、独特交往方式及体现出来的精神独立性、价值自觉
性、行为主动性等。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这里面包含着创造的自
觉性和自发性、自为性与自在性、主动性与被动性的本质性差异,也包含着创造出来的作
为结果的历史与主体意志的一致性、吻合性问题。恩格斯在历史合力理论中阐述了历史合
力的结果往往都超出历史主体的意志之外,并以此论证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决定性,这其
实也是对抗性社会的一种常态。在自由人联合体中,随着主体性的彰显,特别是对于精神
7 ·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