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7 - 《党政研究》2021年第5期
P. 57
文化利益,而拼搏、奋进和创造的历史。
幸福生活总是人们不断追求的一种愿景,也是政治伦理价值的至高体现。由于人类的
发展总是受到物质财富的有限性与人们自身对美好生活需求不断增长性的制约与限制,实
现幸福,尤其是实现每一个人的幸福,更是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梦寐以求的愿景。古希腊哲
学家柏拉图在其 《理想国》一书中就曾描绘道:“我们建立这个国家的目标并不是为了某
一个阶级的单独突出的幸福,而是为了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 习近平同样有深刻的体
〔 25〕
会:“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
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
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
进。” 他还指出,要让 “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
〔 26〕
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
会” 。
〔 27〕
邓小平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曾说过:“我们进了城,执了政,是做官呢,还是当人
民的勤务员呢?……可以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做官,一种是当人民的勤务员。如果不是做
官,而是当人民的勤务员,那就要以普通劳动者的面貌出现,要平等待人,要全心全意地
为人民服务。但是,进了城,执了政,做官的条件是具备的,这就最容易沾染官气。事实
上,我们许多同志确实已经沾染了不少官气。所以,我们每天每时都要注意执政党的特
点。这样,就可以避免沾染官气,就可以避免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就可以使我们的国家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并在将来发展到共产主义的道路上去,就可以使我们党坚持马克思列
宁主义的原则。”
〔 28〕
从政治伦理的实践意义来把握,“民有”“民享”不是一种纯粹理性的愿景设计,而
是一种落实到人们生活的具体状态,也就是通过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
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来实现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使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
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从而使人们生活更加幸福、自由更有保障、生命更有尊
严。习近平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赋予我们政治伦理的价值诉求,就是 “要随时
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
义,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
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
〔 29〕
因此,习近平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超越人本身的一种单纯的政治精
神和治国理念,它是为了中国人民的 “民有”“民享”的价值诉求与幸福期盼。在发展的
意义上,习近平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特别强调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的政治伦理价值诉求,力求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带给每一个中国人的民
生福祉是无止境的,即在不断实现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基础上,强调每
一个中国人对自己的价值诉求与幸福期盼是永恒的、永不枯竭的。
习近平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
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增进民生福祉是政治伦理的价值诉求,
〔 30〕
正是基于这一价值诉求,习近平讲:“要紧盯党中央惠民富民、促进共同富裕政策落实,
持续纠治教育医疗、养老社保、扶贫环保等领域腐败和不正之风,解决好群众的 ‘急难愁
盼’问题,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又说:“要持续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
让群众在反腐 ‘拍蝇’中增强获得感……要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坚决打击黑恶势力及
‘保护伞’,决不让其再祸害百姓。” 〔 31〕
习近平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满着政治伦理价值诉求的实践意义。要真正
6 ·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