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7 - 党政研究2019年第4期
P. 127

言,其劳动结构的变化受工业机器人的影响不大,这是由于这两种岗位的工资变化导致
             的。 Hemous 提到,智能机器人的使用会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低技能劳动者,同时又会和高
                 〔 14〕
             技能劳动者产生互补,这会进一步造成贫富分化。 通过上述论述可以发现,智能机器人
                                                                 〔 15〕
             对制造业就业的影响研究以定量测算的实证研究为主,缺乏理论研究框架的支撑,亦没有
             形成统一结论。
                  (四)我国研究现状
                  相对来讲,国内学者对于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等相关内容的实证和理论研究不多。
             马岚主要研究的是日韩的情况,并认为我国即将面临工业机器人取代人工而造成的失业问
             题。 吕洁等对 22 个国家的情况进行分析后发现,那些工业机器人使用范围越大的国家,
                 〔 16〕
             其高技能人员的数量比也越高。同时他们还发现,在日韩引入工业机器人以后,其劳动力
             结构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吕世斌和张世伟通过对我国 1998 - 2009 年期间制造业的相关
                                         〔 17〕
             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就业市场存在就业 “极化”现象。 钟世川利用 1987 - 2014 年中
                                                                           〔 18〕
             国制造业数据展开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劳动力和资本间出现了明显的互补关系。
                                                                                                         〔 19〕
             程承坪和彭欢分析了人工智能影响就业的经济学和非经济学机理,并结合我国现状提出了
             应对人工智能就业影响的对策。 我国正面临着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挑
                                              〔 20〕
             战,既要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又要关注由于人工智能等技术进步所带来
             的一系列问题,我国学者应进一步提出正确处理人工智能、经济增长和就业之间关系的具
             体建议。

                 四、结论

                  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已是学术史上百年争论的话题,学者们的观点难以统一。不可
             否认的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进步即将对社会就业结构和岗位需求产生颠覆性的影
             响。纵观研究历程,可以发现学者们从最开始的理论争论,逐渐转向实证研究,研究内容
             既包括由此引发的宏观经济现象也包括具体岗位的消失与创造,既有历史数据验证又有模
             型推理预测,学者们从不同层面研究了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但是人工智能时代劳动力
             “生成与匹配”机制和转型路径仍是一个黑箱,当代劳动力要如何面对以人工智能为代表
             的技术进步的影响,前期研究还没有给出明确解答。现有研究缺口包括:一是忽视了人工
             智能与劳动力 “互补”视角的研究;二是重点关注了 “被替代职业”或 “新创造职业”
             的类型,缺乏对工作任务特征的分析;三是从静态视角测算了人工智能时代某一阶段的失
             业率或新创造职业的类型,而从动态视角研究人工智能时代劳动力 “生成与匹配”机制
             和升级路径仍是一个黑箱;四是我国分行业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相对较少。
                  人工智能在深度学习技术提出之后得到了迅猛发展,各个国家均在部署人工智能发展
             战略和规划。为了促进我国智能化、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中国制造”“‘互联网 +’人工
             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战略规划相继发布。习近平总书
             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发展,加快研
             究人工智能带来的就业结构、就业方式转变以及新型职业和工作岗位的技能需求。因此,
             为了确保劳动力市场面向未来需求平稳过渡,未来我国相关研究应在人工智能疾速发展的
             背景下,分行业探索人机协同成为主流生产和服务方式后的工作任务特征和劳动力技能需
             求,并为建立适应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的就业培训体系提供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 1〕陈超美,陈悦,侯剑华. CiteSpaceⅡ:科学文献中新趋势与新动态的识别与可视化 〔 J〕 . 情报学报,
                                                                                                      2 ·  ·
                                                                                                     1  7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