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2 - 《社会》2020年第2期
P. 242
收入差距 、 不平等感知与公众容忍度
们并不认可完全均等的收入分配方式 , 但往往对实际的收入差距存在
低估 ( 犖狅狉狋狅狀犪狀犱犃狉犻犲犾 狔 2011 )。 这也意味着 , 在不断做大 “ 蛋糕 ” 的同
,
时 , 并不能放任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 而需要在民众分配共识的 “ 公约数 ”
基础上优化收入分配方式 。 同时还应看到 , 以往人们更多强调诸如城
乡 、 区域 、 行业间的收入分化问题 。 当然 , 从收入分配的视角而言 , 这些
集团性因素确实是居民间收入差距拉大的重要结构性根源 。 但从收入
差距的社会反应看 , 由于个体感知的边界约束 , 地区内的收入差距状况
更容易被民众所感知 。 对此 , 从有利的方面看 , 时空结构性约束的存在
为我们不断优化和改变不平衡 、 不充分的状态提供了民众容忍的缓冲
空间 , 但也提醒我们不能对地区内的收入差距掉以轻心 。
另一方面 , 要破除 “ 底线思维 ”, 即抱持只要民众对当下的收入差距
尚能容忍 , 就放缓收入分配改革的步履或不做前瞻性预判与准备 。 我
们应该意识到 , 民众对收入差距的容忍或 “ 隧道效应 ” 的产生和形成有
复杂的结构条件 。 在经济快速增长期 , 由于发展红利能够让不同阶层
的人程度不一地受益 , 且对持续的经济增长和不断的收入提升抱有很
高预期 , 从而能够在一定限度内容忍收入差距的拉大 。 一旦经济增速
放缓 , 民众高涨的预期不能得到充分满足 , 且收入差距仍然较大时 ,“ 容
忍 ” 也可能会急速消失甚至反转 , 进而可能会产生更大的不满和更强烈
的相对剥夺感 ( 犌狌狉狉 , 1970 : 46-56 ; 犎犻狉狊犮犺犿犪狀犪狀犱犚狅狋犺狊犮犺犻犾犱 , 1973 ),
对社会经济稳定造成负面冲击和影响 。
本文也存在一些局限 。 囿于数据资料 , 只是从一个截面对收入差
距与公众容忍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索性分析 , 这种关系模式要进一
步确证因果逻辑还需要更加连续 、 长期的数据资料来辅助 。 此外 , 对收
入差距容忍度的测量仍嫌概化 , 有待后续研究和调查进一步拓展与细
化 。 我们还应该意识到 , 尽管感知差距与个体容忍度之间显著相关 , 但
二者并非因果关系 , 也有可能容忍度较低的个体对收入差距的感知更
加敏感 。 当然 , 本文的解释路径及研究问题同时可能引发一些有待进
一步深化的研究议题 , 比如 , 在社会变迁过程中 , 民众对收入差距的容
忍度有何种变动趋势和结构特征?还可以进一步从行为实验的角度来
观测与分析 ,“ 实然差距 — 感知差距 — 差距容忍度 ” 之间的多重微观传
导机制是什么 。 对这些问题的进一步研究将有助于深入理解社会转型
期的不平等特征及社会反应状况 , 也可以为深化中国社会不平等的学
5
2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