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 - 《社会》2019年第6期
P. 10

论社会网络虚实转换的双重动力


   了这些社会环境条件和结构性要素的制约,上网者通过虚拟社区、社交
   软件、即时通讯等方式,跨地域、跨身份、跨结构边界穿行于虚拟世界,
   按照个人志趣和愿望结识网友,较为自由地形成、保持、调整、重组个人
   的虚拟社会网络。可以预见,当通讯技术上升为“ 5犌 ”水平之后,虚拟
   社会网络在人类交往中的作用将越发稳定和有效,将成为人类交流的
   主要方式。
       很难想象线上虚拟空间将取代线下实体空间的社会交往功能,这
   是因为,人类最基本的社会联系性及其活动,诸如情爱、婚姻、生育、求
   学、劳动、事业、娱乐、就医、公共事务参与,等等,都是在实体空间实现
   的。这就意味着,在实虚空间之间,社会交往的双向影响和社会网络的
   双向转换,是当代社会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研究课题。研究表明,线上
   虚拟社会网络与线下实体社会网络都具有促进社群团结、增强社会资
   本的作用,这两种社会网络对于人类的社会联系性和社会资本具有同
   等的积极意义( 犠犲犾犾犿犪狀 , 2001 )。基于此,研究者利用实体空间社会网
   络的传统 分 析 方 法 测 量 了 虚 拟 社 会 网 络。无 论 是 整 体 网 络 的 测 量
   ( 犠犻犾犾犻犪犿狊 , 2006 ),还是个体网络的测量(陈华珊, 2017 ),都发现线上和
   线下的社会网络具有结构相似性和功能同一性。一些研究表明,社会
   网络从虚拟空间向实体空间发生了转换,线上网友变为线下朋友、事业
   挚友或生活伴侣(陶振超, 2015 ;边燕杰、雷鸣, 2017 )。
       社会网络从虚拟空间向实体空间的转换是一个值得深入讨论的问
   题。如果虚拟社会网络只停留在线上,从不下线,那就形成了社会网络
   的二元分割状态。与之相反,如果虚拟空间存在一种推动力使其向线
   下转移,而且实体空间还存在一种拉动力,使其变为实体空间的社会资
   本,那么就形成了线上和线下的社会联系性和社会资本的融合。为此,
   我们应该努力发现这两种动力及其指标,完善对社会网络虚实转变机
   制的认知。
       二、文献综述


       (一)虚拟社会网络的三种论点
       关于虚实社会网络的理论探讨集中体现为三种效应论。“时间替
   代效应论”( 狋犻犿犲犱犻狊 狆 犾犪犮犲犿犲狀狋 )是一种消极悲观的观点,认为上网时间
   的增加将减少线下交往机会,在社会交往从实体空间向虚拟空间的倾

                                                            · 3 ·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