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8 - 《社会》2019年第4期
P. 108
希望与焦虑:辅助生殖技术中女性患者的具身体验研究
身体上的反应———“每天都感觉小腹涨”“做梦都梦到自己来(月经)了”
“真是太抓狂了”“好想大哭哦”“真想哭啊”。她们甚至认为月经周期的
紊乱本身就是试管治疗(尤其是使用激素类药物)的结果。这似乎说
明,依照特定周期设计的试管技术本身就在制造周期的不确定性。这
也印证了凯博文( 犓犾犲犻狀犿犪狀 , 2010 )在讨论社会苦痛( 狊狅犮犻犪犾狊狌犳犳犲狉犻狀 犵 )时
的一个观点:社会制度(如医疗系统)本来是为了回应苦痛的,反而可能
使苦痛更严重。
通常来说,子宫内膜的厚度达到 8 ~ 12 毫米才被认为是最佳的着床
环境。按照患者常用的比喻,内膜就像土壤,太薄或者太厚都不利于胚
胎这颗种子着床。如果子宫内膜厚度不太理想,医生会根据情况建议患
者放弃该周期或者取卵配成胚胎后先行冷冻胚胎,待患者子宫环境合适
时再行移植。对患者来说,无论哪种情况都意味着周期被打断,进入下
一阶段的时间变得不确定。月经、子宫内膜本是女性身体的一部分,女
性却感觉自己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这种无法控制身体的体验加剧了
自我与身体的疏离,也使未来的试管流程难以预知,成为女性自我挫败
感和悲伤的来源( 犆犾犪狉犽犲 , 犲狋犪犾. , 2006 )。
(二)“步步惊心”
不孕女性常用“步步惊心”来描述试管治疗的过程。从身体检查到
促排卵再到最终的移植孕育,各治疗阶段环环相扣,然而各个阶段都潜
藏着失败的可能,比如在身体检查阶段可能身体指标不合格,在促排卵
阶段可能卵泡发育不良,在取卵取精阶段可能取卵数量太少,在移植阶
段可能胚胎不着床,即使胚胎成功着床也存在生化妊娠的可能。失败
的可能无处不在,而每一次失败都可能让患者无法进入下一个治疗阶
段,导致整个周期失败。在这里,失败是指一个试管周期的失败,意味
着女性在这个周期中无法实现生育孩子的愿望;成功则不仅意味着一
种相对状态即周期中每个阶段的顺利进行,还意味着一种绝对状态即
成功生育( 犉狉犪狀犽犾犻狀 , 1997 )。
辅助生殖中心的宣传册上明确注明 犐犞犉-犈犜 术后平均妊娠率为
50% 左右。这里的妊娠率指的是临床妊娠率,是临床妊娠周期数除以
移植周期数得到的比例(罗燕群等, 2014 )。临床妊娠后依旧有流产、宫
外孕的可能,这就意味着临床妊娠率要比活产率(存活婴儿出生的比
例)高。举例来说, 600 名女性进行胚胎移植,其中 300 名女性出现临
· 1 0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