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2 - 《社会》2017年第4期
P. 242
观点与链接:在线社交网络中的群体政治极化
的研究还是国内外对论坛、政治博客以及社交网络极化形态的描述,群
体极化都呈现出网络的自然演化特征,而并非是偶然的或突发的。
还有一些研究,或是强调社会网络的同质化过程,或是着力于描绘
网络表达的“沉默的螺旋”现象,我们注意到,这二者很少被结合起来进
行讨论。通过对观点和链接两个角度的互构作用及实证分析,我们发
现,群体极化实际建立在两个过程的互动之中,即社会化媒体所构建的
舆论空间表现出复合式场域的特征。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异质性观点
在高度可控性环境下被主体筛选而彻底改变了网络成员所处的信息环
境,与之伴随的链接的关系性平衡状态因此被重组,最终形成了极化。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筛选不仅仅是个体主动屏蔽所造成的,同时也是在
“沉默的螺旋”机制下个体本应该接收到的观点被其他网络行动者“沉
默”掉所造成的。因此,我们认为,当观点呈现环境和链接群体构建两
个过程紧密结合时,群体极化可能产生最为持续的效果。
在方法论上,本文并不像以往研究那样,主观地将群体的链接和观
点划分为二元或多元,从而探索网络整群中是否存在极化现象或极化
现象有多严重。我们更多地将目光放到了网络个体的微观行为之中。
这种处理的好处在于,并不需要对选择何种议题、网络规模、信息环境
等条件进行事先预设,只需要关注对于每一个网络主体而言,一个以自
我为中心的在线社会网络最后是通过何种机制形成了某种意见趋同的
现象。这有助我们了解网络传播的因果机制,从而制定合适的解决方
案来改善网络的政治协商环境。
通过互联网实现便捷而有效的民主政治协商,是当前虚拟社会治
理的重要命题。然而,“当虚拟大众被分割为越来越小的讨论组,公共
领域这一内涵则离我们越来越远”( 犘犪 狆 犪犮犺犪狉犻狊狊犻 , 2002 )。因此,虽然本
文使用了美国社交网络使用者的数据进行分析,然而无论中西,在相似
的在线技术环境中,一套网络沟通的机制是一致的。 10 在对 23 个国家
数据的分析中,从个体出发,我们将分享政治观点视为输出,了解到他
10. 本文的研究表明,政治倾向性更明确的社交网络使用者会有更强的网络动员能力,其所构
成的群体也会更加“抱团”和活跃。根据美国最新的总统大选结果,以观点极端闻名的特朗普
和希拉里在社交网络上的粉丝数量差异并不显著,然而在社交网络中发言的转发和评论数量
前者都是后者的数倍(具体参见 犺狋狋 狆 : ∥犫狌狕狕狊狌犿狅.犮狅犿 / 犫犾狅 犵 / 犱狅狀犪犾犱狋狉狌犿 狆 /)。本文并不致力
于分析特朗普当选的原因,但本文的结论基本符合目前美国的社交网络现状。
· 2 3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