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1 - 《社会》2017年第4期
P. 241
社会· 2017 · 4
多数人口学特征对在线政治表达影响并不显著,反而是社交网络中群
体本身特质的影响更大。模型 2 则分析了哪些个体与结构特征影响了
社交网络中人们认识到他人不同观点的程度。研究显示,在个体水平
上,经常分享政治观点者也更容易了解到他人不同的观点。然而在宏
观结构水平上,我们却发现,在分享政治观点者比例越高的社交网络环
境中,人们通过社交网络了解到他人不同观点的几率反而越低。结果
表明,在社交网络中,分享政治观点者的比例每提升 1% ,社交网络使
用者了解不同观点的几率会降低 0.015 ( 1犲 -0.016 ),即 1.5% 。我们也
注意到,虽然社交网络使用率在模型中的影响并不显著,然而它对人们
对差异观点的认知却呈现出负向影响。因此,以上分析进一步支持了
本文所提出的群体极化问题。另外,我们也计算了只包含个体层次变
量的多层次模型,结果表明,通过增加二层次变量,因变量的组间差异
分别下降了 13.7% 和 19.2% ,说明二层次变量具有较好的解释力。
四、结论与启示
综上,我们对在线社交网络中群体极化现象可以做出以下初步解
释。首先,社交网络的技术应用和媒介属性,让使用者在更容易接触到
相似或相异观点的同时,也更容易暴露于规范压力之下,从而加快了个
体对所感知到的相异观点的隔离。而社交网络又是具备高度自主性的
技术应用,赋予了使用者反向控制和管理网络的能力,从而更紧密地建
立了使用者所持观点与所有链接的联系。另一方面,社交网络中丰富
的多样化链接的存在,给予了使用者构建在线社会网络的可选择性,基
于意见气候下的社会规范压力和同质性原则,使用者所处的网络链接
环境就愈趋于同质化,而这最终构筑了群体极化的网络基础。
无论是桑斯坦本人还是其后的相关研究,往往由于极化现象中产
生的极端且非理性群体观念,认为群体极化是一种非理性行为。然而,
观念的非理性是否代表了行为的非理性?根据本文的分析,虽然人们
遵循观念隔离和同质性构建社交链接的路径,并最终导致了极化的产
生,但是这些行为却可能是十分理性的。事实上,观点的区隔可能降低
人们的孤立感,而关系网络的同质化则可以降低信息的过滤成本,减少
人际间的互动障碍,增强在线社会网络的归属感。因此,无论根据本文
·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