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5 - 《党政研究》2024年第1期
P. 25
对人民群众的政治教育以及对共产党员的忠诚教育,做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强调坚持
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确保全党站在历史正确一边并始终掌握党和国
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
(一)“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
〔 1〕
唯物主义历史观即唯物史观的创立,实现了人类历史观上的重大变革,它既坚持了社
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则,与唯心主义有着原则性区别,又超越了旧唯物主义没有
看到实践活动的对象性与人的能动性的缺陷,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历
史的发展规律,是真正科学的历史观。
在新唯物主义世界观即实践唯物主义诞生以前,一切唯心主义以及旧唯物主义都不能
而且不可能对整个人类历史做出正确解释。黑格尔把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
界描述为一个不断运动、发展、变化的过程,肯定了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第一个全面
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 ,成为辩证法的集大成者。但是在黑格尔那
〔 2〕
里,思维过程成了现实事物的创造者,他把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世界万物看作是 “绝对观
念”的体现和外化,因此辩证法在黑格尔那里又蒙上了一层唯心主义的神秘面纱。包括费
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者虽然把具有感性确定性的感性客体和感性对象同黑格尔的 “绝
对理念”对立起来,坚持了物质第一性的唯物主义基本原则,但却否定了黑格尔用抽象思
辨的形式所揭示的人和人的历史发展运动的过程,即黑格尔确立起来的辩证法,没有看到
人的实践活动本身也是对象性的活动,因而在历史观上再次陷入唯心主义的窠臼。马克思
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在坚持唯物主义的前提下把黑格尔颠倒了的辩证
法 “倒过来”,实现了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唯物主义改造,同时马克思从实践的观点出发,
对对象的理解不止步于感性直观,而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客观对象,完成了对费尔巴哈的
超越,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唯
〔 3〕
物主义历史观研究的核心问题就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问题。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
并非漫无目的或毫无内在规律的历史过程,也不是某些人凭自己的主观意志随意选择的结
果,而是一个由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运动所推动的自然历史过程。马克思通过对生产力与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一般规律的揭示,科学回答了人类社会发展
的内在动力和未来趋势。在科学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一般规律的基础上,马克思进一
步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殊规律,极具洞见地指出资本主义在自身的发展
中也发展着否定资本主义自身的因素,从而论证了资本主义走向灭亡的历史必然性。而充
当资产阶级掘墓人的正是现代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必须推翻一切旧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
系,推翻一切剥削和压迫,才能够进入共产主义这一 “真正的共同体”,即 “自由人联合
体”。由此可见,“‘思辨的历史哲学’提供的 ‘抽象的普遍性’不同,唯物史观范式的历
史哲学所提供的是 ‘具体的普遍性’,这些关于世界历史普遍规律总是以 ‘现实的历史’
为基础,并随着 ‘现实的历史’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着的。” 当然,世界历史在发展中,
〔 4〕
也会因为某些特殊情形而出现曲折,但大趋势是不会改变的。如,有人借口当代资本主义
的新变化,动辄拿 《资本论》说事,并由此质疑唯物史观的正确性,实际上是不可取的,
因为在马克思那里,他已经 “把世界历史理解为社会形态的更替过程,而这一社会形态更
替的客观规律及其必然趋势,则是通过 《资本论》中剩余价值规律的发现完成的。因此,
剩余价值规律超出了单纯经济学和经济哲学的范围,上升到了 ‘历史哲学’的内在环
节” ,在这个意义上,“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并没有超越 《资本论》对于世界历史趋势
〔 5〕
所给出的判断” ,也就是说 “尽管当代出现了单边主义、逆全球化、民粹主义等思潮,
〔 6〕
3 ·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