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4 - 《党政研究》2022年第1期
P. 34
西方现代化体系的附庸。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
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开启了中国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纪元。党带领全国人民确
立了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改写了中国人民被压迫、被剥削、被奴役的屈辱历
史,独立自主地摸索出了一种完全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模式,走出了一条完全不同
于西方式的靠殖民掠夺、少数人发财多数人受穷、片面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和短期发展利益
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带领中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成功地解决了
“挨打”“挨饿”“挨骂”三个大问题。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不断探索党的执
〔 2〕
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终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彻底
打破了西方国家对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垄断权和阐释权,改写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现代
化的理论框架,为全世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中国式现代化是站在新的历史起
点上,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激发内生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现代
化。我们 “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一个国家所走的现代
〔 3〕
化道路到底好不好?关键要看起支撑作用的理论指导和根本制度好不好。中国式现代化道
路是由中国共产党开启、倡导和领导的,党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引领者和践行者。中国
式现代化新道路最终能否获得成功需要从三个方面来论证: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为什么必须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如何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这三个问题不是彼此
孤立的,而是彼此相连的互动关系。就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言,这条新道路是由中国共产
党带领人民探索出来的,它是在借鉴和吸收人类一切有益成果的基础上,走和平发展道路
的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新时
代,实现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显著标志,中国 5000 年历史文化积淀和现实国情,
决定了中国必须走符合中国国情实际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这是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审
慎选择的结果。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与时俱进的,需要根据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要求不断
改革创新,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贯通、守正与创新相统一,以新时代的
丰富内涵不断为它注入新活力。
〔 4〕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内在互动性。1945 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
中全会上,庄严提出 “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奋斗的任务。1954 年第一届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设 “四个现代化的任务”。中国式现代化
①
走的是借鉴吸收其他国家现代化有益经验,对西方现代化扬弃基础上的、后发赶超型的现
代化新道路,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创新版。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党不仅提出要
“努力把我国逐步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
会主义强国” 的重大目标,而且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成就。近两
〔 5〕
年,针对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党又适时提出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促进国内国际
双循环”的发展战略,推动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朝着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方向演
进,扎实地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出了更加坚实的步伐。无论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
道路,抑或是人类文明新形态,无不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诸多方面的内
涵,它们彼此之间具有相互塑造和相互映照的内在互动机理,回应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应
然要求。对于 “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和辉煌成就,美国威拉姆特大学经济学教授梁
燕和上海纽约大学全球中国学助理教授玛利亚·阿黛尔·卡拉伊,在接受 《中国社会科学
①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
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参见:
周晔. 谈谈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 J〕 . 红旗文稿,2021,( 20) .
2 ·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