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9 - 201905
P. 139

第 5 期                   秦   霏,等:  活性形貌对 CuO/ZnO/Al 2 O 3 催化加氢反应的影响                       ·907·


                                                               速率在 350  ℃下分别焙烧 1 和 4  h。最终得到的样
            (CO 2 -TPD 和 NH 3 -TPD),装填量为 100  mg,CO 2
            或 NH 3 吸附前先用 10%  H 2 /90%  Ar 在 280  ℃还原          品分别标记为 CZA-1h 和 CZA-4h。
            40 min,使用氦气吹扫 30  min 后,再切换 CO 2 或                 1.2.3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NH 3 吸附至饱和后,开始程序升温脱附,以 10 ℃/min                        CO 2 /CO 加氢反应在固定床反应器上进行,反应
            的升温速率线性升温至 400  ℃,用热导池检测信号                         器为内径 9 mm340 mm 的不锈钢管,催化剂装填量
            并采集数据,得出 CO 2 -TPD 和 NH 3 -TPD 图谱。高                为 2 g。活性评价分为两个阶段:还原和反应阶段,
            分辨透射电镜(HRTEM)观测在日本 JEOL 公司                         反应前先在工业氢气气氛 280  ℃、常压下还原 2 h,
            JEM-3010 型透射电镜上进行,加速电压为 300 kV。                    升温速率 10  ℃/min,气体流量 67.5 mL/min。还原
                 Cu 比表面积(S Cu )和 Cu 的分散度(D Cu )用               结 束后待 温度 降至 100  ℃ 以下切换 反应气 为
            N 2 O 滴定的方法测定,先用 10% H 2 /90% Ar 混合气               V(CO 2)∶V(CO) ∶V(H 2 )=1∶1∶3,反应在压力 3
            执行一次程序升温还原(TPR)分析,H 2 的消耗量                         MPa、温度 250  ℃的条件下进行 8  h,空速 3000
            记为 n 1 ;随后用 10% N 2 O/ 90% Ar 混合气,保温 60            mL/(g ca .·h)(基于 2 g 催化剂计算)。采用 Agilent 6890
                                      +
            min 保证样品完全氧化成 Cu ,最后用 10% H 2 /90%                 气相色谱仪对产物进行在线分析,活性评价数据为
            Ar 混合气再一次执行 TPR 分析,此时 H 2 的消耗量                     各催化剂在反应条件下稳定反应 8 h 的平均值。
                           2
            记为 n 2 ,S Cu  (m /g)和 D Cu (%)  根据式(1)和(2)
            计算得到。                                              2    结果与讨论
                          D Cu /% = n 2 /n 1  × 100   (1)      2.1    载体及催化剂的结构表征
                                             19
                       S Cu  = 2n 2 N/(W × 1.47 × 10 )   (2)       图 1 是载体 Al 2 O 3 的 TEM 图和小角 XRD 图。
                                              23
            式中:N 为阿伏伽德罗常数,6.02×10 原子数/mol;                     从图 1a 中可以看出,Al 2 O 3 具有二维有序的介孔结
            W 为催化剂的质量,g;1.47 为金属的表面原子浓度                        构,孔径约为 12 nm。由 Al 2 O 3 的 SAXRD 衍射谱图
                                2
                            19
            即表面浓度(×10 /m ),催化剂中 Cu 的表面原子                       (图 1b)可以看出,在 2θ=0.72和 2θ=1.47分别出
                          19
            浓度为 1.47×10 /m    2[22] 。                          现一个强的衍射峰和一个弱的衍射峰,分别归属为
            1.2   实验过程                                         二维六方介观结构(空间群为 p6 mm)的(100)和
            1.2.1    载体的制备                                     (110)晶面衍射。表明合成的 Al 2 O 3 样品具有有序
                 按照 Zhu  [23] 等报道的方法,在酸性条件下以                   的介孔结构,与 TEM 表征结果一致。
            P123 为模板,异丙醇铝为 Al 源合成有序介孔 Al 2 O 3 。
            将 10 g(0.03 mol)异丙醇铝和 15 mL(0.24 mol)
            浓硝酸(质量分数为 67%)加入到 200 mL 乙醇中,
            于 25  ℃下搅拌 12 h 形成均匀溶液,然后在剧烈搅
            拌下加入 20.4 g(0.1 mol)异丙醇铝继续反应 12 h,
            将混合溶液移至干燥箱中,60  ℃下干燥 48 h。最后,
            在空气中以 1  ℃/min 速率升温至 650  ℃焙烧 6 h,
            即得到介孔 Al 2 O 3 。
            1.2.2    催化剂的制备
                 以上述介孔 Al 2 O 3 为载体,采用沉淀-沉积法制
            备负载型催化剂。其中,Cu、Zn 的含量分别为 35%、
            15%(以载体 Al 2 O 3 质量为基准,下同)。称取介孔
            Al 2 O 3   10  g(0.1  mol)加入到适量的 0.2  mol/L
            NaHCO 3 溶液中 搅拌均匀 ,然后按 比例取
            Cu(NO 3 ) 2 ·3H 2 O 13.2 g(0.05 mol)和 Zn(NO 3 ) 2 ·6H 2 O
            6.9 g(0.02 mol)配成总浓度为 1 mol/L 的混合溶液
            以恒定速率将其缓慢滴入到前面的混合物中,同时
            用 1  mol/L 的 NaHCO 3 溶液维持 pH=7.0,滴定结束
            后老化 2 h。所有操作中溶液均保持 70  ℃并不断搅
                                                               图 1    载体 Al 2 O 3 的 TEM 图(a)和小角 XRD 图(b)
            拌和超声。将沉淀物用去离子水过滤 5 次,在 110 ℃                       Fig. 1    TEM image (a) and small-angle XRD pattern (b) of
            下干燥 16 h。最后,在马弗炉中以 1  ℃/min 的升温                          carrier Al 2 O 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