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 - 《党政研究》2022年第6期
P. 24
同和高度自信。具体来说,对坚定党的历史自信的重要依据应从实践、认识、价值和精神
四个维度来把握。
(一)实践依据: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成就
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构成了坚定党的历史自信的实践基础。党的十九届
六中全会通过的 《决议》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遵循,对党百年来的奋斗
成就进行了深刻总结和系统概括。根据 《决议》的基本精神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来科
学认识和正确认知我们党百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首先,从时间向度来看,新民主主义革
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 “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
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使 “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 的时代
〔 2〕
一去不复返了,“中国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纪元”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带领人民
〔 3〕
“荡涤旧社会留下的污泥浊水” ,使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在百废待兴的国内环境和封锁打压
〔 4〕
的国际环境中站稳了脚跟;同时党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
新中国进步与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
共产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
设上来,带领中国人民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
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使得落后于时代的中国人民大踏步赶上了时代
〔 5〕
发展的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带领人民消除绝对贫困,攻克人类社会
顽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
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其次,从逻辑向度来看,在理论逻辑上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
〔 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
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
中,科学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以强大的
生命力和说服力,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在价值逻辑上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这一马克思主义群
众史观的精髓与核心,始终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砥砺前行的坐标体系和动力源泉。一百多
年来,中国共产党围绕人民群众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带领人民摆脱贫困,
坚定地走上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制度逻辑上形成了以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
为 “四梁八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的制度支撑,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制度表现,凝聚了党和人民长期探索治理经验和智慧,
彰显了巨大的制度优势和独特的制度魅力。同时又依托实践发展的要求不断转化为相应的
治理效能,提高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第三,从领域向度来说,新中国
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带领下,我国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生
产力持续发展,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迈
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政治建设领域,党始终立足我国具体国情,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
全社会主义法治,全面推进其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巩固与发展了生动活泼、安定团
结的政治局面。文化建设领域,我们党秉持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的精神,
〔 7〕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使得
〔 8〕
“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
强” 。社会建设领域,我们党始终把加强民生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要的政治责
〔 9〕
任,不断完善民生保障体系、不断健全民生保障制度、不断提升民生保障质量、不断增加
2 · ·
2